家乡的风俗 正月十五一早,大街上就已热闹起来了,敲锣打鼓的声音不绝于耳。突然,各种乐器的声音更大了,顺着游行队伍向后看,似是有什么高大的东西向这里移动。 我被人群挤来挤去,勉强站住,踮着脚尖向旁边望去,人山人海,一望无际。有一群人从后面潮水般涌来,差点把我推倒在地,连忙抓住栏杆,看着面前游行的队伍,各种人物看得人眼花缭乱。乐器的声音忽的大了,远处有什么很高的东西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,人群先是静了一瞬,然后一下沸腾起来。我也向外探去,看见那东西越来越近,眯着眼仔细看,旁边的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,“终于到挠阁啦!”我身边的阿姨惊喜地叫了一声,招呼自己的孩子看。 那东西越来越近,我也渐渐看清了它的容貌。原来是一个大人昂首挺胸走在下面,身上支着一个架子,架子上则绑了一个小孩子,大人在下面摇摇晃晃地走,孩子在上面也是左摇右晃,长长的袖子随风飘动。许多这样的组合摇摇摆摆的走了过来,还有的孩子露出无比天真的笑容,伸出小手和两边的人们打招呼。我正全神贯注的给他们拍照,人群又是一阵骚动,我疑惑地像远处看去,只见有一个组合,架子和其他人都不一样,显得很特殊,上面的孩子打扮成孙悟空的样子,时不时在架子上翻几个跟斗,我睁大眼,一时都忘了拍照,妈妈在一旁轻轻推了我一下,我才反应过来。 这挠阁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,北方特有的风俗,可能是由架戏演变而来,最初其实是为了祭祀关帝时表演的,十五的活动这可是必不可少的。北方天气本就寒冷,加上这几天降温,高处的那些孩子肯定更冷,可他们丝毫没表现出畏畏缩缩的样子,而是灿烂的笑着,让人们在这冰天雪地中也被他们的天真感染,心中暖暖的。 十五过去,年也渐行渐远,人们都回到了忙碌的工作、学习中去,可没人会忘记那照片上美好的瞬间。
家乡的风俗 每当寒暑假,爸妈问去哪里玩时,我都会大声喊出:“回老家湖北!” 一想到湖北,脑海里就会闪出武汉的正宗热干面,它无疑是湖北美食的代名词。但可惜的是,深圳似乎并没有多少做热干面的店,更别说正宗不正宗的了。在我的记忆里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街小巷,我和外婆便会上街买热干面。走在街上,到处都是卖热干面的小店,街道上弥漫着芝麻酱的香味,让人忍不住靠近。把面条放进滚烫的开水中翻滚几下后捞出,再淋上灵魂芝麻酱,撒上配菜,用筷子搅拌均匀,芝麻酱的香味瞬间扑鼻而来,吃的每一口都酱香四溢。它不仅是当地人过早的首选,还是外地人来武汉必尝的美味,实惠又好吃。一碗热干面,开启美好的一天。 在我家,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就是粉蒸肉了,它就像是团圆的象征。精挑细选出一些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切成块,接着加入调料,让每一片肉都浸满香味。再裹上一层细腻的米粉,放入蒸笼。由于蒸的时间较久,每次闻着从厨房里渐渐飘出来的肉香,我都直吞口水,想马上冲进去尝尝。 每年,爷爷奶奶都会寄给我们许多的丸子。鱼丸,藕丸,肉丸等等……除了各式各样的丸子,他们还会寄很多的藕夹,再两片藕夹中间放入一些肉馅,再炸一下,炸藕夹就做好啦。虽然算不上名贵,但在湖北还是有很多人家都很喜欢这道菜。 湖北美食,是家乡味道的寄托,也是文化的传承。它们不仅仅填满了我们的胃,更温暖了我们的心。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想起热干面的香气和粉蒸肉的软糯,对家乡的眷恋便会涌上心头。这不仅是美食的味道,还是幸福的味道,团圆的味道,更是家的味道。
家乡的风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。春节有很多习俗,比如拜年、贴窗花、吃饺子、守岁……其中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。 关于春节吃饺子,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!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。女娲抟土造人时,由于天寒地冻,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,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,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,用细线把耳朵拴住,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,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。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,就包起饺子来,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,内包有馅(线),用嘴食用。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。即使同是一种水饺,亦有不同的吃法: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,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;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,名曰”金线穿元宝”。 每年春节,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,都让我第一个吃。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蘸着吃,可好吃了。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:“慢点吃,别呛着了。”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,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。 我爱家乡的春节,更爱那浓浓的亲情。
家乡风俗 春节,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,各地的庆祝方式各具特色,习俗自然也不一样,你是否对广东的春节习俗有所好奇呢? 北京的热闹庙会,福建的甜美芋泥,山东的香醇馒头,这些都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,它们不仅仅是习俗的传承,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。然而,说到最富有意趣且寓意深远的,非广东的逛花市莫属,看似普通的活动,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,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。让我们一同探索藏在花朵中的秘密吧! “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”。兰花,正是古诗中的“梅兰竹菊”四大君子之一,也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花卉。纯洁的白兰散发出正直的气息,而神秘的姿兰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。当它们在窗台上悄然绽放时,不仅点缀了家的角落,更成为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。每一次不经意的瞥见,都可能催生一个新的爱兰之人,让人感叹兰花的美妙无比! 永生花虽非真花,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承,是一年新的开始,新的希望。金红色的永生花象征着“有钱花”的愿景,它们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,仿佛能将愿望化为现实。我相信这样的美好之花定会出现在每个家庭中,搭配上“一夜暴富”的吉祥牌,真是让人感到无比舒心和喜悦。所以永生花带给人的美好永远都说不完。 回忆起去年的春节,我挑选了一盆娇艳欲滴的粉红珍珠杜鹃。尽管它的花期很是短暂,但也依然让人记忆深刻。回想起那粉嫩的仙子般的花朵,其花瓣娇艳欲滴,仿佛轻轻一掐就能挤出水来。它的美丽令人震撼,美的让人忘了它仅仅绽放五天便会凋零。这株杜鹃花,以其无言的美丽,让人瞬间失语。 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支红杏出墙来。”春天的到来,让花朵展现出来了它们最美的一面,不再孤芳自赏。不管是朴素的发财树,清幽的兰花,坚韧的梅花还是热情洋溢的杜鹃,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,是独一无二的存在!
家乡的习俗 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每到年末的时候,这首童谣总会在我心间响起,拉开四川新年那热闹非凡的序幕。 当腊月初的第一缕寒风拂过,四川的大街小巷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浓浓的烟火味。家家户户都忙着熬制腊八粥,红豆、薏仁、红枣、桂圆……各种食材汇聚一锅,小火慢炖,熬出的是浓稠香甜,也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。 灌香肠,更是四川人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,可以说,四川的新年,就是从自己动手灌香肠开始的。首先,要准备好新鲜的猪肉,这可是灌香肠的关键,精挑细选的五花肉,把它们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,肥瘦比例需恰到好处,瘦的紧实有嚼劲,肥的温润软糯。 接着,各种调料闪亮登场!红彤彤的辣椒面,是川味香肠的灵魂,带来热辣直击灵魂的快感;颗粒饱满的花椒,用擀面杖轻轻碾碎,麻香瞬间四溢;再加上适量的盐、白糖、白酒,这些调料在大碗中与肉块充分交融,一双双沾满香料的手反复揉搓,让每一块肉都裹满期待。 洗净的肠衣在水中泡发,套在特制的漏斗上,一端用绳子系紧。开始灌香肠了,将调好味的肉慢慢填入漏斗,再用筷子或勺子轻轻压实,随着肉一点点进入肠衣,香肠逐渐变得饱满,仿佛在孕育着新年的美好。灌好一段,就用棉线扎成一节,手指轻轻挤压,让香肠的形状更加均匀。 灌好的香肠被高高挂起,在温暖的冬日下,香肠慢慢风干,颜色愈发深沉,香味也愈发醇厚。等待香肠成熟的过程,也是等待新年的过程。 新年,就在这充满烟火气的氛围中,悄然来临,让每一个四川人都沉浸在这浓浓的年味里,满心欢喜地迎接新的一年。
家乡的风俗 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地方的风俗,风俗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。 在天津,初三要吃合子,合子实际上是饺子的一种变形,他们的区别是形状不同。合子是用两个面皮,中间夹上馅,上下捏合呈圆形,讲究的还要捏上花边。我们天津人对合子情有独钟,合子寓意着“和和美美”,人们希望居家过日子要和和美美。于是,盒子就显示出极大的诱惑力。 很快到了初五,在这天要吃饺子,包饺子时,要一下挨一下地沿着边捏,在“破五”这天吃饺子,是取其捏小人嘴的意思。这是把坏事的小人嘴全捏严实了,把小人的嘴全给封住了,使他们无从在给人说坏话。还有一点,“破五”是过年的一个小段落。过了破五,一切就慢慢恢复常态了,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,别看现在休息,初六会更热闹,对了,我以前在老家过年,偶尔还会往饺子里包硬币。我记得有一次我拿了个磁铁一块一块得试哪块饺子有硬币。 十几天后,到了十五十六,天津盛行“走百病”的风俗。旧时,每值正月十五夜晚,特别是正月十六一天,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,一边赏灯闲逛,一边遛弯走除百病。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。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,养儿育女,因此身体劳累,体质较弱,容易生病,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,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,出门四处游走,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。日积月累,“走百病”逐渐 成了风俗。 风俗是一个地区精神支柱,这些习俗值得尊重。
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,便是家乡的风格和习俗, 我的衡山老家也有属于自己的风俗。 我的老家在湖南衡山,自然是会吃辣椒的啦!我们的年夜饭会做剁椒鱼头,除了鱼肉,整个碗里头都是艳红艳红的辣椒,还有一些黄辣椒,剁椒鱼头的确是十分下饭,但是没吃两口你都得哈一口气,因为实在是太烫太辣了。每次走亲戚的时候,我们都会在亲戚家里头吃到梅菜扣肉,梅菜扣肉象征着丰收富足,家庭和睦,吃梅菜扣肉也是对新年的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期盼。 每年除夕前我们家都会上街赶集,每次上街都人满为患,各种各样的店铺,摆满了各种各样红色的对联,福字,还有各种各样成桶成堆的年货,比如说炸小麻花,花生,瓜子,开心果等等,还有各种各样散装的小零食,我们每年上去赶集都会买一些,为初一亲戚来我们家拜年准备。我们还会买很多的菜和肉,除夕夜,姑姑姑父都会来我们家吃年夜饭自然是要做一大桌子的饭菜啦!我们也会买很多的烟花,有了烟花,吃完年夜饭后就不会无聊了。 除夕夜过了十二点,村里的人便会开始放烟花迎新年,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天空绽放,充满了新年气氛,樱花的声响连续了半个小时多才结束,就是在深圳这种大城市中没有的新年氛围,或许每个中国人都喜欢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新年吧! 或许在许多年前那种十分具有特色的风俗现在或许早就不再展开了,但是在老家那种独特的年味却充满着整个年。
家乡的风俗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,我的家乡在湖南,那是一个热闹的地方,那里也拥有独一无二的节日风俗。 春节是湖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,各地有着丰富,有特色的习俗。贴红春联是湖南的传统习俗,每到春节,家家户户的人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,红春联用红纸书写,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放鞭炮也是湖南的传统习俗,鞭炮的声响则象征着驱走邪气、迎来好运。 在长沙,大年初一有“出天行”的习俗,就是所有人燃香开大门、放鞭炮,然后敬拜祖宗和天地神明,祈求新年顺利。还有些地方,在初三有“送穷鬼”的习俗,人们要将家里的垃圾倒掉,燃放鞭炮,还要燃上三根香、放三只鞭炮后喊道“穷鬼去,富鬼来”,寓意是送走平穷,迎来富裕。“三尺子护身符”也是湖南一个地方的特色习俗,就是春节时要戴“三尺子”护身符,可以避凶避邪,表达美好祝愿。湖南益阳,有这么一个春节习俗,叫烧火,吃过年饭,家家户户会在堂屋里堆起柴火,烧起大火,益阳农家有一个俗语说: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灯”。“三十的火”指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围炉烤火的习俗。 我的老家在湖南衡阳,那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春节习俗。坐岁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习俗,在除夕那天,午餐特别的丰盛。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,叫“关财门”。然后全家围炉团坐,边吃边谈,有的人直至深夜入睡,有的彻夜不眠,叫“坐岁”。 传统习俗,是每个地方的特色,也是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。
家乡风俗 俗话说:“红梅落雪热闹见,爆竹舞狮迎新年。”一对春联,一些红红包,一次舞狮,便承载了客家人整个春节的欢情。 小时候,奶奶常给我讲,舞狮起源于东汉时期,最初作为驱邪的的民间仪式出现。到了唐代,舞狮得到了广泛的发展,成为节庆、庙会等场合的常见表演。 在重要的节日或场合,人们会表演舞狮,以祈求吉祥如意、平安安顺遂。舞狮表演通常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,营造出喜庆的氛围。据说,舞狮还能赶走瘟疫、邪崇和恶鬼,保佑人们平安健康,带来祥瑞之气。爷爷曾说过,舞狮需要有勇气、力量,还有团结。狮子既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展示威猛,寓意人们要有勇气和毅力,还需要多人配合,象征着家庭和社区的团结。我查找资料后发现,舞狮在农业社会被视为祈求丰收的方式,象征着农民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 爷爷说过,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,舞狮能够带来好运,所以以每逢佳节,家家户户都会在阵阵鼓鞭炮声中迎接舞狮的到来。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。爸爸还告诉我,舞狮有南狮、北狮之分。南狮重写意,表现狮子昂扬威猛的形象;北狮重写形,主要表现狮子的习性。比如,客家地区的特色大棚狮就是属于南狮。 我觉得舞狮不仅外形威武,动作刚劲,神态多变,而且还有如此此多的寓意,让我无比自豪。 我喜欢我家乡的风俗———舞狮。舞狮表演不仅十分精彩,还表现了我们这个地区的传统风俗文化。我希望这个风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,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。
家乡的风俗 我的老家位于揭阳市。每到春节,我老家就会有拜祖、舞狮、游神的习俗,而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游神。 我们老家会在正月十三这天游神。传说这天正是我们村里供奉的“三山国王”诞辰。据说这三山国王就是揭阳独山、明山、巾山三座山的山神。因此我们以游神的方法来表示对神的敬畏,所以这一天全村的人都会参与到游神的活动中来。 有一次,我和爸爸在村里看游神。我们到村里的神庙前时,已是人山人海。神庙前锣鼓喧天,鞭炮声震耳欲聋。其中一条青龙飞舞着,龙头从鞭炮烟中露出来,如腾云驾雾。前面有一人拿着龙珠,忽高忽低、忽左忽右,指挥着这条青龙上下左右舞动着。舞龙的人训练有素,把龙舞得活灵活现,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。旁边有敲锣打鼓的人,即使舞龙的人没有跟上节奏,听到鼓声,也会找到节奏感。 舞完龙之后,游神就快开始了。 在神来之前,参加游神的人都会到神的面前跪拜,然后选出几名力气较大的青年来抬神,小孩子们则负责提灯笼、拿牌了、举锦旗……大家排成一条长长的游神队伍。 随着三声礼炮响起,游神开始了!只见四个青年合力抬出“三山国王”,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人,还有护送神的队伍。这时,我看到神像各个都有所不同:一尊满脸通红、一尊全是白脸、另一尊黑白相间。神每到之处,人们都会上前摸一摸,传说摸过后能保佑一家平平安安、五谷丰登。游神还在继续着,神来到哪里,哪里就热闹非凡。我没有跟随游神队伍,只听着锣鼓声渐渐远去。这让我大开眼界,农村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。 这就是我老家——揭阳的春节习俗,这个习俗为春节增添了几分喜庆和热闹。
家乡的风俗 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中国大地有56个民族,每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,而陕西汉中春节期间的特色也必不可少。 腊八这一天,春节的准备正式开始,喜庆的氛围在早上813厂的集市里出现了,集市里已经人满为患,集市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商贩:有卖菜的,有卖面皮的,有卖菜豆腐的……还有卖春节限定的春联,窗花的,烟花爆竹等等等等,多到让你眼花撩乱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。夜里,厂里的广场上有各种非遗表演,人们都席地而坐,有舞狮,武龙,扭秧歌,打铁花,广场非常热闹,不知道的以为过年了,其实这是腊八节。 腊月二十三,过小年,这一天是春节的彩排,期间要大扫除,贴春联,直到大年三十。 除夕真热闹,大街小巷挤满了人,很多人在外地打工的人也赶在春节到来前和家人一起团聚,除了看春晚,小广场还有表演,放烟花,随着12点到来,绚丽的烟花在这一刻在天空中绽放,大家的欢呼声也非常大,孩子们甩动手里的烟花,这一夜,灯火通明,爆竹声不断。 大年初一的早上,厂里一片寂静,商铺上锁,集市上也空无一人,广场上只剩下花炮的残骸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同样很热闹,看花登,集市里悬灯结彩,孩子们提着自己的灯笼在集市里玩耍。 汉中的春节的文化习俗与其他的地方略有不同,应证了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。
家乡的风俗 说到绍兴,我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名人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,更是那些接地气的民间的风俗习惯,说简单点,就是吃喝玩乐。 就从“玩乐”说起吧,娱乐项目,怎么少的了看戏呢?小到街头变戏法,大到景点里的舞台,人人都爱看。不过,绍兴最有名的,还是“社戏”。是的,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。最初,社戏主要是为了祭祀土地神等神灵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后来,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方式和娱乐方式,在传统节日时增添节日的氛围,娱乐一下群众。 最有趣的,还是当属演出的地点。有时候,舞台,说实话就是一个大一点的亭子,会搭在河边,观众则在对面欣赏。演员们在舞台上边唱边演,好不热闹。河对岸,观众们也连声叫好,你想,一群演员在河上的舞台上演戏,下面则流淌着哗哗的水,停着几只两头翘起的乌篷船,旁边儿又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拱桥,这番韵味,谁能不拍手叫好呢? 玩好了,也得开始讲吃的了。但凡去过绍兴的都知道,街头卖吃的的铺子,十有八九,都跟黄酒沾边儿。有黄酒冰棍儿、黄酒蛋糕,还有黄酒焖鸡、黄酒汤圆。去了绍兴回来,脑袋里恐怕就只剩下黄酒了。根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绍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产酒了,到了康熙时期,已有“越酒行天下”之说。 不过我倒是没尝过黄酒,也说不出那是什么味儿,但黄酒冰棍儿我倒是爱吃,它有明显的酒香,但又不过于刺鼻,十分温和。甜味儿与酒香相互融合,不会甜的发腻,而是带着许多清爽。 最具特色的,还有绍兴的年夜饭。像梅干菜烧肉、鱼丸肉丸、八宝饭之类的,那是每年都必须上桌的。当然,还有我最爱的炒年糕和白切鸡。 里面最有特点的,当属梅干菜烧肉,那可是我从小吃到大的菜肴。别看它乌黑乌黑的,其实可香了。把梅干菜扒拉开,露出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再搭配一点梅干菜,吃起来别提有多幸福。梅干菜充分吸收五花肉的油脂,油润鲜香,同时将自身的咸香味融入肉中,两者互相搭配,咸甜适中,足够让味蕾狂欢一个晚上了。 怎么样,绍兴除了那些名人,照样充斥着各种各样通俗的活动与诱人的美食。家乡风俗文化,值得我们传承,毕竟,这样的魅力,不传承下去,都怪可惜的呢。
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梅州大埔,这里是一个充满客家文化的地方。每到春节,家乡的风俗总是让我感到特别有趣和温暖。今天,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家乡的春节风俗吧! 春节前,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大扫除,妈妈说是为了把旧年的晦气扫走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我们还会贴春联和“福”字,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,显得特别喜庆。我最喜欢的是和外公一起贴春联,因为每次贴完,外公都会给我讲春联上的字是什么意思。 除夕那天是最热闹的!早上,外婆会做很多好吃的,比如酿豆腐、梅菜扣肉,还有我最爱的盐焗鸡。到了晚上,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吃团圆饭,气氛特别温馨。吃完饭后,外公外婆会给我发压岁钱,我们开心得不得了!晚上,我们还会一起守岁,等到12点的时候,爸爸会放鞭炮,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子,好像在告诉大家:“新年到了!” 年初一的早上,我们都会穿上新衣服,去祠堂祭拜祖先。(本来我还以为是迷信)妈妈说,这是为了感谢祖先的保佑,能保你科科满分,也能让新的一年平安顺利。祭拜完后,我们会去邻居家拜年,大家互相说“新年好”,还会收到好多糖果和红包,真是开心极了!(不过总有些亲戚会提期末考试的事情,令我感到很是头疼!) 到了元宵节,家乡的活动就更热闹了。我们还会吃汤圆,姨婆做的汤圆又甜又糯,吃在嘴里,心里也暖暖的。 除了这些,家乡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,比如舞龙舞狮、唱客家山歌等等。每次看到这些活动,我都觉得特别自豪,因为这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文化。 家乡的风俗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,也让我更加喜爱这片土地。我希望这些风俗能一直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客家人的文化和传统!
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阳,过年最有特色的风俗集中在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。 俗话说“二十九,蒸馒头。”吃完早饭,年过八旬仍身体硬朗的爷爷就开始往灶膛里引火添柴,把做好的馒头、包子和火烧放在锅里蒸了起来。不一会儿,包子浓浓的肉香,火烧的葱油酱料味飘出了锅中,冲进了正在写作业的我的鼻子里。我和弟弟都迫不及待地冲进厨房,恨不得把所有的包子都吃一口来尝尝鲜。揭开锅盖,一股热气腾腾的白烟向天花板上飘去。我抓起一个肉包子,鲜香浓郁的肉汁射入我的口中,再加上又热又软的包子面皮,真是让人欲罢不能。我又吞了半个火烧,火烧就像是大号的花卷,但是要比花卷好吃得多,光看它那金黄酥脆的表皮就让人胃口大开,一口咬下去,一股十三香的味道,当然还少不了葱花和香油的陪衬。葱花提鲜,香油提香,十三香调味,三种混合在一起,简直就是美味中的上品! 大年三十要写对联了。整个上午爸爸、弟弟和我都沉浸于笔墨纸砚之中,乐此不疲。经过一个上午的奋战,我们终于将看似近乎无穷无尽的红纸,消灭得一干二净。但贴春联之前,要先去祭祖。于是爸爸就带着我们,挎着大包小包的纸钱、鞭炮和贡品去上坟,由于去的时间太久了,回来时已经是烈日当空,可是我这里的规矩说只有贴了完春联才能吃午饭,没办法,我们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六个门的春联都贴完,然后我们又贴了福字,最后把一些像“小心灯火”、“上下平安”、“日行万里”之类的祝福语也贴上,大红的春联和福字显得家里喜气洋洋、满院春光,让人心情大好。 年三十晚上必须且只能吃饺子,所以一个下午,奶奶和妈妈都一直坐在一大盆饺子馅的旁边一直做着同样的动作,活像两台忙碌不停的机器人。爷爷也没闲着,他往锅灶里填着柴火,锅中的水咕噜咕噜地叫,饺子在沸腾的锅中翻滚畅游着,不过几分钟一批新的饺子就被端上了桌,我和弟弟狼吞虎咽、风卷残云般地干掉一盘又一盘。 大年三十晚上是没有人睡觉的,但是农村也很少有人去看春晚,大人们聚在小卖部一起打麻将,斗地主。小孩子则在小卖店的旁边拿出储存了一个星期的炮仗都拿出来放,全村的小孩倾巢出动,鞭炮声络绎不绝,旧的一年就在这欢快的炮声和欢呼声中过去了。 如今我已经返回了深圳,远离了热爱的故土;新春佳节已经走远,年味儿也慢慢稀淡。但我总时常想起那朴实美味的面点,那大红喜庆的春联,那慎终追远的祭祖,那清脆欢快的炮声,那热闹闲适的村庄。每当我回忆起在家乡过年时的情景,都会久久地陷入一种绵长的情思。愿我的家乡永葆浓郁的年味,愿每一个春节我都能回家过年!
家乡的风俗 ——过年 都说重庆这“辣烫”,算南算北还得看心情,那风俗自然是南北特色都有。 那就和我一起看看重庆的春节吧。 到了立春,楼下店铺里的小吃香飘四溢。年糕白白胖胖,有时头上还戴了几朵菊花。它软黏黏的,吃着一点也不腻。配上甜品做早餐再好不过。年糕,也有“一年比一年高”的寓意,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景。春饼薄如蝉翼,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料,让人垂涎欲滴。一口咬下,春饼的外皮在口中轻轻化开。各种食材的味道在舌尖上交织、绽放:鲜嫩的肉丝、翠绿的蔬菜、金黄的蛋丝,它们相互映衬。嚼上一口,真就觉得那五彩斑斓的春天回来了。 赶场是每个小孩儿都喜欢的活动。市场上的每个摊位都像神秘的宝藏,等着孩子们来探索。往河的下流望,密密麻麻的摊位根本看不到头。从鲜花到宠物,从书本到年货,没有什么不卖的。大人们买了一大堆年货,准备过年亲戚朋友们来自家摆放的时候,作为款待客人的东西。在市场上,乡亲们见了面也都互相拜早年,相互送新年祝福。这对于孩子们的“奇观胜景”,一年中也就只有这一次了。 年夜饭仿佛是食物给所有朋友们辛苦一年的馈赠,荤菜也摆满了一桌。在除夕夜,除了熬夜守岁,我最喜欢的事情还是吃出饺子里包的硬币。长辈们说吃出硬币就能在下一年发财运。记得当年我狂吃了九个,把牙都嚼累了,可还是没吃出硬币来,后来赌气把饺子都剥了。 过年都是那么幸福,但现在过年,总觉得没有长辈们说的那样有年味儿了。以前长辈们忙了一年,到除夕这天就特别幸福。因为他们有对明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但现在,我们过的更好了,也就没什么好追求的了。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,珍惜和家人团聚的机会,让过年时的“年味”伴随着风俗流传下去。
家乡的习俗 春节,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节日,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更跨越国界,成为中外同庆的欢乐盛典。 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。古籍记载,古时有一种名为“年”的怪兽,每至腊月三十便出来肆虐人间,百姓们恐惧万分,纷纷紧闭门窗,生怕被“年”吞噬。偶然间,人们发现“年”畏惧红色与响声,于是家家户户张贴红色的窗花、对联,悬挂红灯笼,燃放鞭炮。那噼里啪啦的声响,成功将“年”驱赶,自此,这些活动便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,代代相传。 春节期间,各类活动精彩,充满趣味。除夕夜,守岁是一项重要传统,人们彻夜不眠,寓意着辞旧迎新,告别过去一年的岁月,迎接新年的曙光。大年初一,人们早早起身,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拜年,互致新春祝福。孩子们尤其盼望这一天,因为能收到压岁钱。他们恭敬地向长辈磕头行礼,表达敬意,长辈们则会给予红包。“压岁钱”谐音“压祟”,饱含着长辈对晚辈辟邪驱鬼、平安顺遂的殷切期望与真挚祝福。 饺子,亦是我们春节餐桌上的主角,家家户户都要在过年时品尝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同包饺子,温馨和睦,其乐融融。有时,人们还会在饺子中放入一枚硬币,谁若有幸吃到,便预示着这一年都会好运连连。 春节的诸多习俗,无一不蕴含着美好的寓意,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。这些习俗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我们的文化长河,让我们珍惜这凝聚着民族情感与美好愿景的珍贵时刻,将这份传统代代传承。
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之上,生活着56个民族,分布着34个省级行政区,正所谓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,每个地方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风俗文化。 今天,就来和大家唠唠我老家辽宁的春节风俗。春节期间,大人们最为重视的,当属贴春联、购置年货、准备年夜饭以及观看春晚这些事儿了。而孩子们呢,最期待的大概就是包饺子、吃糖和放鞭炮。 春节前夕,大人们便开始忙活起来。早市上,冻鱼、冻肉、冻豆腐,还有各类干果,都是备受欢迎的热门商品。小商小贩们也都盼着在这几天多赚些钱,好回家与亲人团聚。街头巷尾,售卖春联、年画和灯笼的小贩随处可见,热闹非凡。备齐年货后,就该着手准备年夜饭了。这时,厨房里满是忙碌的身影,一时间,饭菜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。而孩子们呢,也会趁着今天尽情吃糖,因为在我们辽宁老家,春节吃糖寓意着一整年都能嘴甜,不说伤人的话,所以在这天,孩子们不用受大人的管束。 吃完年夜饭,孩子们便像风一样冲出门去,手里拿着烟花爆竹。刹那间,漆黑的夜空被点亮,宛如一座绚烂的花园。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竞相绽放,地上爆竹声此起彼伏,仿佛是神兽在为这神圣的节日欢呼。等到一切渐渐归于平静,天上不再有烟花的绚烂,地上也不再有爆竹的轰鸣,四周弥漫着袅袅青烟,好似人间仙境一般。孩子们穿过这烟雾跑回家中,与长辈们一起学着包饺子。有的孩子手法娴熟,包出的饺子形如元宝,圆润饱满,毫无破洞;而有的孩子还是新手,包出的饺子“千疮百孔”,形状也不太规则,像极了豆角。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有说有笑,谁也不会去责怪谁。在观看春晚之前,家里还会点上长寿灯,彻夜长明,寓意着延年益寿。 在这片辽阔的中华大地上,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,它们不仅是代代相传的传统,更是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。
家乡的风俗 在湖北有许多人们创造出的民俗风情,如划龙舟、武当武术等。 提到湖北民俗,不得不提的就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。在湖北的江河湖泊之上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龙舟破浪前行,鼓声震天,人声鼎沸,所有人都来观看,选手们卖力的划着,鼓手用力的敲着鼓。这是对屈原最深切的纪念。人们手持桨叶,齐心协力,向着终点冲刺,不仅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,也让这一传统节日充满了活力与激情。赛后,家家户户还会挂艾草、饮雄黄酒,戴五彩绳,以此驱邪避疫,祈求平安健康。 再说湖北民俗,武当山的武术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。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,不仅是道教圣地,也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。武当武术讲究内外兼修,刚柔并济,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,也是追求精神境界的途径,修身养性,寻找内心的安逸。每年,武当山都会吸引无数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,通过练习太极拳、形意拳等,体会“以柔克刚,四两拨千斤”的武学精髓,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统一,打通了内心堵住的瘀气。 那这时,有人就会问了:湖北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呢?当然有呀!名震天下的武汉热干面定是首当其冲:筋道的面条配上浓郁的麻酱,酸辣的豆角配上咸甜的萝卜丁,最后再加上少许花生和葱花,香喷喷的、吃了无不令人赞不绝口的热干面就诞生啦,湖北的人们没有不爱吃的,从老到少,从胖到瘦,每天早上来一碗,不仅顶饱,还回味无穷呢! 还有豆皮,妈妈告诉我,三鲜豆皮是武汉的一道著名小吃,也是武汉人”过早”的主要食品之一;三鲜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,以馅中有鲜肉、鲜蛋、鲜虾(或鲜肉、鲜菇和鲜笋)而得名。三鲜豆皮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,后来成为寻常早点。色泽金黄透亮,鲜艳夺目,皮薄软润。三鲜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”皮薄、浆清、火功正”,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、油而不腻。 湖北是一个宝贝省,还有着无数特色等着你去发现,来湖北,观赏大好河山,体验湖北民俗,享用湖北美食!
家乡的风俗 腊月一到,我们便开启了“忙年”模式。大街小巷里,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。奶奶忙碌地穿梭在集市,精心挑选做年糕的糯米,那饱满的米粒承载着对新年的期许。回到家中,一家人围坐,合力将糯米捣成细腻的米浆,再蒸制成软糯香甜的年糕,每一口都是团圆的味道。与此同时,我们开始准备“送神上天”,将精心备好的三牲、五味碗摆上供桌,燃香叩拜,期盼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,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。 除夕那天,整个福建沉浸在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中。莆田的白额春联格外醒目,红纸上一道白色的窄边,诉说着历史的记忆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年夜饭,桌上摆满了象征年年有余的鱼、寓意团圆的丸子,大家举杯同庆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。饭后,长辈们会给晚辈分发红包,小小的红包里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与祝福。 正月初一,我们会到周围的邻居家拜年,讨要一些红包当作零花钱。 正月里,热闹的活动更是一场接着一场。福州的乡村,游神队伍浩浩荡荡,人们抬着神像,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,走街串巷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平安顺遂。连城姑田镇的“游大龙”,堪称一绝。长达数百米的巨龙,由无数节龙身组成,每一节都绘有精美的图案,在夜色中舞动,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,引得众人围观喝彩。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。
家乡的风俗 南靖的春节,是在土楼里度过的团圆年。这座古老的圆形建筑,承载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与温情。 腊月二十三,土楼里就热闹起来。家家户户忙着打糍粑,”咚咚”的敲打声在楼里回荡。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,粽叶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。楼中央的天井里,孩子们追逐嬉戏,笑声清脆。 除夕夜,土楼灯火通明。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了红灯笼,楼内的走廊上,一串串灯笼将土楼装点得格外喜庆。年夜饭是土楼里最热闹的时刻,几十户人家在天井里摆开长桌,鸡鸭鱼肉、山珍野味摆满桌面。老人们讲述着祖先的故事,年轻人举杯祝福,孩子们嬉闹着讨要红包。 正月里,土楼里更是热闹非凡。楼内的祖堂前,舞龙舞狮的队伍轮番上阵,锣鼓声、喝彩声此起彼伏。楼外的空地上,村民们搭起戏台,唱着古老的客家山歌。土楼的大门敞开着,迎接八方来客,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。 这些传承数百年的风俗,是南靖土楼里最动人的风景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。
家乡的风俗
正月十五一早,大街上就已热闹起来了,敲锣打鼓的声音不绝于耳。突然,各种乐器的声音更大了,顺着游行队伍向后看,似是有什么高大的东西向这里移动。
我被人群挤来挤去,勉强站住,踮着脚尖向旁边望去,人山人海,一望无际。有一群人从后面潮水般涌来,差点把我推倒在地,连忙抓住栏杆,看着面前游行的队伍,各种人物看得人眼花缭乱。乐器的声音忽的大了,远处有什么很高的东西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,人群先是静了一瞬,然后一下沸腾起来。我也向外探去,看见那东西越来越近,眯着眼仔细看,旁边的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,“终于到挠阁啦!”我身边的阿姨惊喜地叫了一声,招呼自己的孩子看。
那东西越来越近,我也渐渐看清了它的容貌。原来是一个大人昂首挺胸走在下面,身上支着一个架子,架子上则绑了一个小孩子,大人在下面摇摇晃晃地走,孩子在上面也是左摇右晃,长长的袖子随风飘动。许多这样的组合摇摇摆摆的走了过来,还有的孩子露出无比天真的笑容,伸出小手和两边的人们打招呼。我正全神贯注的给他们拍照,人群又是一阵骚动,我疑惑地像远处看去,只见有一个组合,架子和其他人都不一样,显得很特殊,上面的孩子打扮成孙悟空的样子,时不时在架子上翻几个跟斗,我睁大眼,一时都忘了拍照,妈妈在一旁轻轻推了我一下,我才反应过来。
这挠阁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,北方特有的风俗,可能是由架戏演变而来,最初其实是为了祭祀关帝时表演的,十五的活动这可是必不可少的。北方天气本就寒冷,加上这几天降温,高处的那些孩子肯定更冷,可他们丝毫没表现出畏畏缩缩的样子,而是灿烂的笑着,让人们在这冰天雪地中也被他们的天真感染,心中暖暖的。
十五过去,年也渐行渐远,人们都回到了忙碌的工作、学习中去,可没人会忘记那照片上美好的瞬间。
家乡的风俗
每当寒暑假,爸妈问去哪里玩时,我都会大声喊出:“回老家湖北!”
一想到湖北,脑海里就会闪出武汉的正宗热干面,它无疑是湖北美食的代名词。但可惜的是,深圳似乎并没有多少做热干面的店,更别说正宗不正宗的了。在我的记忆里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街小巷,我和外婆便会上街买热干面。走在街上,到处都是卖热干面的小店,街道上弥漫着芝麻酱的香味,让人忍不住靠近。把面条放进滚烫的开水中翻滚几下后捞出,再淋上灵魂芝麻酱,撒上配菜,用筷子搅拌均匀,芝麻酱的香味瞬间扑鼻而来,吃的每一口都酱香四溢。它不仅是当地人过早的首选,还是外地人来武汉必尝的美味,实惠又好吃。一碗热干面,开启美好的一天。
在我家,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就是粉蒸肉了,它就像是团圆的象征。精挑细选出一些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切成块,接着加入调料,让每一片肉都浸满香味。再裹上一层细腻的米粉,放入蒸笼。由于蒸的时间较久,每次闻着从厨房里渐渐飘出来的肉香,我都直吞口水,想马上冲进去尝尝。
每年,爷爷奶奶都会寄给我们许多的丸子。鱼丸,藕丸,肉丸等等……除了各式各样的丸子,他们还会寄很多的藕夹,再两片藕夹中间放入一些肉馅,再炸一下,炸藕夹就做好啦。虽然算不上名贵,但在湖北还是有很多人家都很喜欢这道菜。
湖北美食,是家乡味道的寄托,也是文化的传承。它们不仅仅填满了我们的胃,更温暖了我们的心。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想起热干面的香气和粉蒸肉的软糯,对家乡的眷恋便会涌上心头。这不仅是美食的味道,还是幸福的味道,团圆的味道,更是家的味道。
家乡的风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。春节有很多习俗,比如拜年、贴窗花、吃饺子、守岁……其中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。 关于春节吃饺子,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!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。女娲抟土造人时,由于天寒地冻,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,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,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,用细线把耳朵拴住,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,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。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,就包起饺子来,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,内包有馅(线),用嘴食用。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。即使同是一种水饺,亦有不同的吃法: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,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;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,名曰”金线穿元宝”。 每年春节,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,都让我第一个吃。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蘸着吃,可好吃了。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:“慢点吃,别呛着了。”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,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。 我爱家乡的春节,更爱那浓浓的亲情。
家乡风俗
春节,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,各地的庆祝方式各具特色,习俗自然也不一样,你是否对广东的春节习俗有所好奇呢?
北京的热闹庙会,福建的甜美芋泥,山东的香醇馒头,这些都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,它们不仅仅是习俗的传承,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。然而,说到最富有意趣且寓意深远的,非广东的逛花市莫属,看似普通的活动,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,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。让我们一同探索藏在花朵中的秘密吧!
“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”。兰花,正是古诗中的“梅兰竹菊”四大君子之一,也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花卉。纯洁的白兰散发出正直的气息,而神秘的姿兰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。当它们在窗台上悄然绽放时,不仅点缀了家的角落,更成为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。每一次不经意的瞥见,都可能催生一个新的爱兰之人,让人感叹兰花的美妙无比!
永生花虽非真花,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承,是一年新的开始,新的希望。金红色的永生花象征着“有钱花”的愿景,它们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,仿佛能将愿望化为现实。我相信这样的美好之花定会出现在每个家庭中,搭配上“一夜暴富”的吉祥牌,真是让人感到无比舒心和喜悦。所以永生花带给人的美好永远都说不完。
回忆起去年的春节,我挑选了一盆娇艳欲滴的粉红珍珠杜鹃。尽管它的花期很是短暂,但也依然让人记忆深刻。回想起那粉嫩的仙子般的花朵,其花瓣娇艳欲滴,仿佛轻轻一掐就能挤出水来。它的美丽令人震撼,美的让人忘了它仅仅绽放五天便会凋零。这株杜鹃花,以其无言的美丽,让人瞬间失语。
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支红杏出墙来。”春天的到来,让花朵展现出来了它们最美的一面,不再孤芳自赏。不管是朴素的发财树,清幽的兰花,坚韧的梅花还是热情洋溢的杜鹃,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,是独一无二的存在!
家乡的习俗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每到年末的时候,这首童谣总会在我心间响起,拉开四川新年那热闹非凡的序幕。
当腊月初的第一缕寒风拂过,四川的大街小巷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浓浓的烟火味。家家户户都忙着熬制腊八粥,红豆、薏仁、红枣、桂圆……各种食材汇聚一锅,小火慢炖,熬出的是浓稠香甜,也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。
灌香肠,更是四川人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,可以说,四川的新年,就是从自己动手灌香肠开始的。首先,要准备好新鲜的猪肉,这可是灌香肠的关键,精挑细选的五花肉,把它们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,肥瘦比例需恰到好处,瘦的紧实有嚼劲,肥的温润软糯。
接着,各种调料闪亮登场!红彤彤的辣椒面,是川味香肠的灵魂,带来热辣直击灵魂的快感;颗粒饱满的花椒,用擀面杖轻轻碾碎,麻香瞬间四溢;再加上适量的盐、白糖、白酒,这些调料在大碗中与肉块充分交融,一双双沾满香料的手反复揉搓,让每一块肉都裹满期待。
洗净的肠衣在水中泡发,套在特制的漏斗上,一端用绳子系紧。开始灌香肠了,将调好味的肉慢慢填入漏斗,再用筷子或勺子轻轻压实,随着肉一点点进入肠衣,香肠逐渐变得饱满,仿佛在孕育着新年的美好。灌好一段,就用棉线扎成一节,手指轻轻挤压,让香肠的形状更加均匀。
灌好的香肠被高高挂起,在温暖的冬日下,香肠慢慢风干,颜色愈发深沉,香味也愈发醇厚。等待香肠成熟的过程,也是等待新年的过程。
新年,就在这充满烟火气的氛围中,悄然来临,让每一个四川人都沉浸在这浓浓的年味里,满心欢喜地迎接新的一年。
家乡的风俗
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地方的风俗,风俗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。
在天津,初三要吃合子,合子实际上是饺子的一种变形,他们的区别是形状不同。合子是用两个面皮,中间夹上馅,上下捏合呈圆形,讲究的还要捏上花边。我们天津人对合子情有独钟,合子寓意着“和和美美”,人们希望居家过日子要和和美美。于是,盒子就显示出极大的诱惑力。
很快到了初五,在这天要吃饺子,包饺子时,要一下挨一下地沿着边捏,在“破五”这天吃饺子,是取其捏小人嘴的意思。这是把坏事的小人嘴全捏严实了,把小人的嘴全给封住了,使他们无从在给人说坏话。还有一点,“破五”是过年的一个小段落。过了破五,一切就慢慢恢复常态了,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,别看现在休息,初六会更热闹,对了,我以前在老家过年,偶尔还会往饺子里包硬币。我记得有一次我拿了个磁铁一块一块得试哪块饺子有硬币。
十几天后,到了十五十六,天津盛行“走百病”的风俗。旧时,每值正月十五夜晚,特别是正月十六一天,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,一边赏灯闲逛,一边遛弯走除百病。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。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,养儿育女,因此身体劳累,体质较弱,容易生病,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,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,出门四处游走,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。日积月累,“走百病”逐渐
成了风俗。
风俗是一个地区精神支柱,这些习俗值得尊重。
家乡的风俗
家乡的风俗,便是家乡的风格和习俗,
我的衡山老家也有属于自己的风俗。
我的老家在湖南衡山,自然是会吃辣椒的啦!我们的年夜饭会做剁椒鱼头,除了鱼肉,整个碗里头都是艳红艳红的辣椒,还有一些黄辣椒,剁椒鱼头的确是十分下饭,但是没吃两口你都得哈一口气,因为实在是太烫太辣了。每次走亲戚的时候,我们都会在亲戚家里头吃到梅菜扣肉,梅菜扣肉象征着丰收富足,家庭和睦,吃梅菜扣肉也是对新年的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期盼。
每年除夕前我们家都会上街赶集,每次上街都人满为患,各种各样的店铺,摆满了各种各样红色的对联,福字,还有各种各样成桶成堆的年货,比如说炸小麻花,花生,瓜子,开心果等等,还有各种各样散装的小零食,我们每年上去赶集都会买一些,为初一亲戚来我们家拜年准备。我们还会买很多的菜和肉,除夕夜,姑姑姑父都会来我们家吃年夜饭自然是要做一大桌子的饭菜啦!我们也会买很多的烟花,有了烟花,吃完年夜饭后就不会无聊了。
除夕夜过了十二点,村里的人便会开始放烟花迎新年,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天空绽放,充满了新年气氛,樱花的声响连续了半个小时多才结束,就是在深圳这种大城市中没有的新年氛围,或许每个中国人都喜欢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新年吧!
或许在许多年前那种十分具有特色的风俗现在或许早就不再展开了,但是在老家那种独特的年味却充满着整个年。
家乡的风俗
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,我的家乡在湖南,那是一个热闹的地方,那里也拥有独一无二的节日风俗。
春节是湖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,各地有着丰富,有特色的习俗。贴红春联是湖南的传统习俗,每到春节,家家户户的人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,红春联用红纸书写,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放鞭炮也是湖南的传统习俗,鞭炮的声响则象征着驱走邪气、迎来好运。
在长沙,大年初一有“出天行”的习俗,就是所有人燃香开大门、放鞭炮,然后敬拜祖宗和天地神明,祈求新年顺利。还有些地方,在初三有“送穷鬼”的习俗,人们要将家里的垃圾倒掉,燃放鞭炮,还要燃上三根香、放三只鞭炮后喊道“穷鬼去,富鬼来”,寓意是送走平穷,迎来富裕。“三尺子护身符”也是湖南一个地方的特色习俗,就是春节时要戴“三尺子”护身符,可以避凶避邪,表达美好祝愿。湖南益阳,有这么一个春节习俗,叫烧火,吃过年饭,家家户户会在堂屋里堆起柴火,烧起大火,益阳农家有一个俗语说: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灯”。“三十的火”指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围炉烤火的习俗。
我的老家在湖南衡阳,那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春节习俗。坐岁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习俗,在除夕那天,午餐特别的丰盛。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,叫“关财门”。然后全家围炉团坐,边吃边谈,有的人直至深夜入睡,有的彻夜不眠,叫“坐岁”。
传统习俗,是每个地方的特色,也是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。
家乡风俗
俗话说:“红梅落雪热闹见,爆竹舞狮迎新年。”一对春联,一些红红包,一次舞狮,便承载了客家人整个春节的欢情。
小时候,奶奶常给我讲,舞狮起源于东汉时期,最初作为驱邪的的民间仪式出现。到了唐代,舞狮得到了广泛的发展,成为节庆、庙会等场合的常见表演。
在重要的节日或场合,人们会表演舞狮,以祈求吉祥如意、平安安顺遂。舞狮表演通常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,营造出喜庆的氛围。据说,舞狮还能赶走瘟疫、邪崇和恶鬼,保佑人们平安健康,带来祥瑞之气。爷爷曾说过,舞狮需要有勇气、力量,还有团结。狮子既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展示威猛,寓意人们要有勇气和毅力,还需要多人配合,象征着家庭和社区的团结。我查找资料后发现,舞狮在农业社会被视为祈求丰收的方式,象征着农民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
爷爷说过,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,舞狮能够带来好运,所以以每逢佳节,家家户户都会在阵阵鼓鞭炮声中迎接舞狮的到来。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。爸爸还告诉我,舞狮有南狮、北狮之分。南狮重写意,表现狮子昂扬威猛的形象;北狮重写形,主要表现狮子的习性。比如,客家地区的特色大棚狮就是属于南狮。
我觉得舞狮不仅外形威武,动作刚劲,神态多变,而且还有如此此多的寓意,让我无比自豪。
我喜欢我家乡的风俗———舞狮。舞狮表演不仅十分精彩,还表现了我们这个地区的传统风俗文化。我希望这个风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,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。
家乡的风俗
我的老家位于揭阳市。每到春节,我老家就会有拜祖、舞狮、游神的习俗,而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游神。
我们老家会在正月十三这天游神。传说这天正是我们村里供奉的“三山国王”诞辰。据说这三山国王就是揭阳独山、明山、巾山三座山的山神。因此我们以游神的方法来表示对神的敬畏,所以这一天全村的人都会参与到游神的活动中来。
有一次,我和爸爸在村里看游神。我们到村里的神庙前时,已是人山人海。神庙前锣鼓喧天,鞭炮声震耳欲聋。其中一条青龙飞舞着,龙头从鞭炮烟中露出来,如腾云驾雾。前面有一人拿着龙珠,忽高忽低、忽左忽右,指挥着这条青龙上下左右舞动着。舞龙的人训练有素,把龙舞得活灵活现,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。旁边有敲锣打鼓的人,即使舞龙的人没有跟上节奏,听到鼓声,也会找到节奏感。
舞完龙之后,游神就快开始了。
在神来之前,参加游神的人都会到神的面前跪拜,然后选出几名力气较大的青年来抬神,小孩子们则负责提灯笼、拿牌了、举锦旗……大家排成一条长长的游神队伍。
随着三声礼炮响起,游神开始了!只见四个青年合力抬出“三山国王”,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人,还有护送神的队伍。这时,我看到神像各个都有所不同:一尊满脸通红、一尊全是白脸、另一尊黑白相间。神每到之处,人们都会上前摸一摸,传说摸过后能保佑一家平平安安、五谷丰登。游神还在继续着,神来到哪里,哪里就热闹非凡。我没有跟随游神队伍,只听着锣鼓声渐渐远去。这让我大开眼界,农村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。
这就是我老家——揭阳的春节习俗,这个习俗为春节增添了几分喜庆和热闹。
家乡的风俗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中国大地有56个民族,每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,而陕西汉中春节期间的特色也必不可少。
腊八这一天,春节的准备正式开始,喜庆的氛围在早上813厂的集市里出现了,集市里已经人满为患,集市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商贩:有卖菜的,有卖面皮的,有卖菜豆腐的……还有卖春节限定的春联,窗花的,烟花爆竹等等等等,多到让你眼花撩乱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。夜里,厂里的广场上有各种非遗表演,人们都席地而坐,有舞狮,武龙,扭秧歌,打铁花,广场非常热闹,不知道的以为过年了,其实这是腊八节。
腊月二十三,过小年,这一天是春节的彩排,期间要大扫除,贴春联,直到大年三十。
除夕真热闹,大街小巷挤满了人,很多人在外地打工的人也赶在春节到来前和家人一起团聚,除了看春晚,小广场还有表演,放烟花,随着12点到来,绚丽的烟花在这一刻在天空中绽放,大家的欢呼声也非常大,孩子们甩动手里的烟花,这一夜,灯火通明,爆竹声不断。
大年初一的早上,厂里一片寂静,商铺上锁,集市上也空无一人,广场上只剩下花炮的残骸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同样很热闹,看花登,集市里悬灯结彩,孩子们提着自己的灯笼在集市里玩耍。
汉中的春节的文化习俗与其他的地方略有不同,应证了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。
家乡的风俗
说到绍兴,我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名人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,更是那些接地气的民间的风俗习惯,说简单点,就是吃喝玩乐。
就从“玩乐”说起吧,娱乐项目,怎么少的了看戏呢?小到街头变戏法,大到景点里的舞台,人人都爱看。不过,绍兴最有名的,还是“社戏”。是的,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。最初,社戏主要是为了祭祀土地神等神灵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后来,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方式和娱乐方式,在传统节日时增添节日的氛围,娱乐一下群众。
最有趣的,还是当属演出的地点。有时候,舞台,说实话就是一个大一点的亭子,会搭在河边,观众则在对面欣赏。演员们在舞台上边唱边演,好不热闹。河对岸,观众们也连声叫好,你想,一群演员在河上的舞台上演戏,下面则流淌着哗哗的水,停着几只两头翘起的乌篷船,旁边儿又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拱桥,这番韵味,谁能不拍手叫好呢?
玩好了,也得开始讲吃的了。但凡去过绍兴的都知道,街头卖吃的的铺子,十有八九,都跟黄酒沾边儿。有黄酒冰棍儿、黄酒蛋糕,还有黄酒焖鸡、黄酒汤圆。去了绍兴回来,脑袋里恐怕就只剩下黄酒了。根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绍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产酒了,到了康熙时期,已有“越酒行天下”之说。
不过我倒是没尝过黄酒,也说不出那是什么味儿,但黄酒冰棍儿我倒是爱吃,它有明显的酒香,但又不过于刺鼻,十分温和。甜味儿与酒香相互融合,不会甜的发腻,而是带着许多清爽。
最具特色的,还有绍兴的年夜饭。像梅干菜烧肉、鱼丸肉丸、八宝饭之类的,那是每年都必须上桌的。当然,还有我最爱的炒年糕和白切鸡。
里面最有特点的,当属梅干菜烧肉,那可是我从小吃到大的菜肴。别看它乌黑乌黑的,其实可香了。把梅干菜扒拉开,露出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再搭配一点梅干菜,吃起来别提有多幸福。梅干菜充分吸收五花肉的油脂,油润鲜香,同时将自身的咸香味融入肉中,两者互相搭配,咸甜适中,足够让味蕾狂欢一个晚上了。
怎么样,绍兴除了那些名人,照样充斥着各种各样通俗的活动与诱人的美食。家乡风俗文化,值得我们传承,毕竟,这样的魅力,不传承下去,都怪可惜的呢。
家乡的风俗
我的家乡在梅州大埔,这里是一个充满客家文化的地方。每到春节,家乡的风俗总是让我感到特别有趣和温暖。今天,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家乡的春节风俗吧!
春节前,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大扫除,妈妈说是为了把旧年的晦气扫走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我们还会贴春联和“福”字,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,显得特别喜庆。我最喜欢的是和外公一起贴春联,因为每次贴完,外公都会给我讲春联上的字是什么意思。
除夕那天是最热闹的!早上,外婆会做很多好吃的,比如酿豆腐、梅菜扣肉,还有我最爱的盐焗鸡。到了晚上,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吃团圆饭,气氛特别温馨。吃完饭后,外公外婆会给我发压岁钱,我们开心得不得了!晚上,我们还会一起守岁,等到12点的时候,爸爸会放鞭炮,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子,好像在告诉大家:“新年到了!”
年初一的早上,我们都会穿上新衣服,去祠堂祭拜祖先。(本来我还以为是迷信)妈妈说,这是为了感谢祖先的保佑,能保你科科满分,也能让新的一年平安顺利。祭拜完后,我们会去邻居家拜年,大家互相说“新年好”,还会收到好多糖果和红包,真是开心极了!(不过总有些亲戚会提期末考试的事情,令我感到很是头疼!)
到了元宵节,家乡的活动就更热闹了。我们还会吃汤圆,姨婆做的汤圆又甜又糯,吃在嘴里,心里也暖暖的。
除了这些,家乡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,比如舞龙舞狮、唱客家山歌等等。每次看到这些活动,我都觉得特别自豪,因为这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文化。
家乡的风俗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,也让我更加喜爱这片土地。我希望这些风俗能一直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客家人的文化和传统!
家乡的风俗
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阳,过年最有特色的风俗集中在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。
俗话说“二十九,蒸馒头。”吃完早饭,年过八旬仍身体硬朗的爷爷就开始往灶膛里引火添柴,把做好的馒头、包子和火烧放在锅里蒸了起来。不一会儿,包子浓浓的肉香,火烧的葱油酱料味飘出了锅中,冲进了正在写作业的我的鼻子里。我和弟弟都迫不及待地冲进厨房,恨不得把所有的包子都吃一口来尝尝鲜。揭开锅盖,一股热气腾腾的白烟向天花板上飘去。我抓起一个肉包子,鲜香浓郁的肉汁射入我的口中,再加上又热又软的包子面皮,真是让人欲罢不能。我又吞了半个火烧,火烧就像是大号的花卷,但是要比花卷好吃得多,光看它那金黄酥脆的表皮就让人胃口大开,一口咬下去,一股十三香的味道,当然还少不了葱花和香油的陪衬。葱花提鲜,香油提香,十三香调味,三种混合在一起,简直就是美味中的上品!
大年三十要写对联了。整个上午爸爸、弟弟和我都沉浸于笔墨纸砚之中,乐此不疲。经过一个上午的奋战,我们终于将看似近乎无穷无尽的红纸,消灭得一干二净。但贴春联之前,要先去祭祖。于是爸爸就带着我们,挎着大包小包的纸钱、鞭炮和贡品去上坟,由于去的时间太久了,回来时已经是烈日当空,可是我这里的规矩说只有贴了完春联才能吃午饭,没办法,我们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六个门的春联都贴完,然后我们又贴了福字,最后把一些像“小心灯火”、“上下平安”、“日行万里”之类的祝福语也贴上,大红的春联和福字显得家里喜气洋洋、满院春光,让人心情大好。
年三十晚上必须且只能吃饺子,所以一个下午,奶奶和妈妈都一直坐在一大盆饺子馅的旁边一直做着同样的动作,活像两台忙碌不停的机器人。爷爷也没闲着,他往锅灶里填着柴火,锅中的水咕噜咕噜地叫,饺子在沸腾的锅中翻滚畅游着,不过几分钟一批新的饺子就被端上了桌,我和弟弟狼吞虎咽、风卷残云般地干掉一盘又一盘。
大年三十晚上是没有人睡觉的,但是农村也很少有人去看春晚,大人们聚在小卖部一起打麻将,斗地主。小孩子则在小卖店的旁边拿出储存了一个星期的炮仗都拿出来放,全村的小孩倾巢出动,鞭炮声络绎不绝,旧的一年就在这欢快的炮声和欢呼声中过去了。
如今我已经返回了深圳,远离了热爱的故土;新春佳节已经走远,年味儿也慢慢稀淡。但我总时常想起那朴实美味的面点,那大红喜庆的春联,那慎终追远的祭祖,那清脆欢快的炮声,那热闹闲适的村庄。每当我回忆起在家乡过年时的情景,都会久久地陷入一种绵长的情思。愿我的家乡永葆浓郁的年味,愿每一个春节我都能回家过年!
家乡的风俗
——过年
都说重庆这“辣烫”,算南算北还得看心情,那风俗自然是南北特色都有。
那就和我一起看看重庆的春节吧。
到了立春,楼下店铺里的小吃香飘四溢。年糕白白胖胖,有时头上还戴了几朵菊花。它软黏黏的,吃着一点也不腻。配上甜品做早餐再好不过。年糕,也有“一年比一年高”的寓意,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景。春饼薄如蝉翼,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料,让人垂涎欲滴。一口咬下,春饼的外皮在口中轻轻化开。各种食材的味道在舌尖上交织、绽放:鲜嫩的肉丝、翠绿的蔬菜、金黄的蛋丝,它们相互映衬。嚼上一口,真就觉得那五彩斑斓的春天回来了。
赶场是每个小孩儿都喜欢的活动。市场上的每个摊位都像神秘的宝藏,等着孩子们来探索。往河的下流望,密密麻麻的摊位根本看不到头。从鲜花到宠物,从书本到年货,没有什么不卖的。大人们买了一大堆年货,准备过年亲戚朋友们来自家摆放的时候,作为款待客人的东西。在市场上,乡亲们见了面也都互相拜早年,相互送新年祝福。这对于孩子们的“奇观胜景”,一年中也就只有这一次了。
年夜饭仿佛是食物给所有朋友们辛苦一年的馈赠,荤菜也摆满了一桌。在除夕夜,除了熬夜守岁,我最喜欢的事情还是吃出饺子里包的硬币。长辈们说吃出硬币就能在下一年发财运。记得当年我狂吃了九个,把牙都嚼累了,可还是没吃出硬币来,后来赌气把饺子都剥了。
过年都是那么幸福,但现在过年,总觉得没有长辈们说的那样有年味儿了。以前长辈们忙了一年,到除夕这天就特别幸福。因为他们有对明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但现在,我们过的更好了,也就没什么好追求的了。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,珍惜和家人团聚的机会,让过年时的“年味”伴随着风俗流传下去。
家乡的习俗
春节,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节日,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更跨越国界,成为中外同庆的欢乐盛典。
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。古籍记载,古时有一种名为“年”的怪兽,每至腊月三十便出来肆虐人间,百姓们恐惧万分,纷纷紧闭门窗,生怕被“年”吞噬。偶然间,人们发现“年”畏惧红色与响声,于是家家户户张贴红色的窗花、对联,悬挂红灯笼,燃放鞭炮。那噼里啪啦的声响,成功将“年”驱赶,自此,这些活动便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,代代相传。
春节期间,各类活动精彩,充满趣味。除夕夜,守岁是一项重要传统,人们彻夜不眠,寓意着辞旧迎新,告别过去一年的岁月,迎接新年的曙光。大年初一,人们早早起身,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拜年,互致新春祝福。孩子们尤其盼望这一天,因为能收到压岁钱。他们恭敬地向长辈磕头行礼,表达敬意,长辈们则会给予红包。“压岁钱”谐音“压祟”,饱含着长辈对晚辈辟邪驱鬼、平安顺遂的殷切期望与真挚祝福。
饺子,亦是我们春节餐桌上的主角,家家户户都要在过年时品尝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同包饺子,温馨和睦,其乐融融。有时,人们还会在饺子中放入一枚硬币,谁若有幸吃到,便预示着这一年都会好运连连。
春节的诸多习俗,无一不蕴含着美好的寓意,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。这些习俗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我们的文化长河,让我们珍惜这凝聚着民族情感与美好愿景的珍贵时刻,将这份传统代代传承。
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之上,生活着56个民族,分布着34个省级行政区,正所谓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,每个地方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风俗文化。
今天,就来和大家唠唠我老家辽宁的春节风俗。春节期间,大人们最为重视的,当属贴春联、购置年货、准备年夜饭以及观看春晚这些事儿了。而孩子们呢,最期待的大概就是包饺子、吃糖和放鞭炮。
春节前夕,大人们便开始忙活起来。早市上,冻鱼、冻肉、冻豆腐,还有各类干果,都是备受欢迎的热门商品。小商小贩们也都盼着在这几天多赚些钱,好回家与亲人团聚。街头巷尾,售卖春联、年画和灯笼的小贩随处可见,热闹非凡。备齐年货后,就该着手准备年夜饭了。这时,厨房里满是忙碌的身影,一时间,饭菜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。而孩子们呢,也会趁着今天尽情吃糖,因为在我们辽宁老家,春节吃糖寓意着一整年都能嘴甜,不说伤人的话,所以在这天,孩子们不用受大人的管束。
吃完年夜饭,孩子们便像风一样冲出门去,手里拿着烟花爆竹。刹那间,漆黑的夜空被点亮,宛如一座绚烂的花园。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竞相绽放,地上爆竹声此起彼伏,仿佛是神兽在为这神圣的节日欢呼。等到一切渐渐归于平静,天上不再有烟花的绚烂,地上也不再有爆竹的轰鸣,四周弥漫着袅袅青烟,好似人间仙境一般。孩子们穿过这烟雾跑回家中,与长辈们一起学着包饺子。有的孩子手法娴熟,包出的饺子形如元宝,圆润饱满,毫无破洞;而有的孩子还是新手,包出的饺子“千疮百孔”,形状也不太规则,像极了豆角。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有说有笑,谁也不会去责怪谁。在观看春晚之前,家里还会点上长寿灯,彻夜长明,寓意着延年益寿。
在这片辽阔的中华大地上,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,它们不仅是代代相传的传统,更是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。
家乡的风俗
在湖北有许多人们创造出的民俗风情,如划龙舟、武当武术等。
提到湖北民俗,不得不提的就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。在湖北的江河湖泊之上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龙舟破浪前行,鼓声震天,人声鼎沸,所有人都来观看,选手们卖力的划着,鼓手用力的敲着鼓。这是对屈原最深切的纪念。人们手持桨叶,齐心协力,向着终点冲刺,不仅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,也让这一传统节日充满了活力与激情。赛后,家家户户还会挂艾草、饮雄黄酒,戴五彩绳,以此驱邪避疫,祈求平安健康。
再说湖北民俗,武当山的武术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。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,不仅是道教圣地,也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。武当武术讲究内外兼修,刚柔并济,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,也是追求精神境界的途径,修身养性,寻找内心的安逸。每年,武当山都会吸引无数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,通过练习太极拳、形意拳等,体会“以柔克刚,四两拨千斤”的武学精髓,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统一,打通了内心堵住的瘀气。
那这时,有人就会问了:湖北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呢?当然有呀!名震天下的武汉热干面定是首当其冲:筋道的面条配上浓郁的麻酱,酸辣的豆角配上咸甜的萝卜丁,最后再加上少许花生和葱花,香喷喷的、吃了无不令人赞不绝口的热干面就诞生啦,湖北的人们没有不爱吃的,从老到少,从胖到瘦,每天早上来一碗,不仅顶饱,还回味无穷呢!
还有豆皮,妈妈告诉我,三鲜豆皮是武汉的一道著名小吃,也是武汉人”过早”的主要食品之一;三鲜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,以馅中有鲜肉、鲜蛋、鲜虾(或鲜肉、鲜菇和鲜笋)而得名。三鲜豆皮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,后来成为寻常早点。色泽金黄透亮,鲜艳夺目,皮薄软润。三鲜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”皮薄、浆清、火功正”,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、油而不腻。
湖北是一个宝贝省,还有着无数特色等着你去发现,来湖北,观赏大好河山,体验湖北民俗,享用湖北美食!
家乡的风俗
腊月一到,我们便开启了“忙年”模式。大街小巷里,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。奶奶忙碌地穿梭在集市,精心挑选做年糕的糯米,那饱满的米粒承载着对新年的期许。回到家中,一家人围坐,合力将糯米捣成细腻的米浆,再蒸制成软糯香甜的年糕,每一口都是团圆的味道。与此同时,我们开始准备“送神上天”,将精心备好的三牲、五味碗摆上供桌,燃香叩拜,期盼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,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。
除夕那天,整个福建沉浸在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中。莆田的白额春联格外醒目,红纸上一道白色的窄边,诉说着历史的记忆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年夜饭,桌上摆满了象征年年有余的鱼、寓意团圆的丸子,大家举杯同庆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。饭后,长辈们会给晚辈分发红包,小小的红包里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与祝福。
正月初一,我们会到周围的邻居家拜年,讨要一些红包当作零花钱。
正月里,热闹的活动更是一场接着一场。福州的乡村,游神队伍浩浩荡荡,人们抬着神像,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,走街串巷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平安顺遂。连城姑田镇的“游大龙”,堪称一绝。长达数百米的巨龙,由无数节龙身组成,每一节都绘有精美的图案,在夜色中舞动,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,引得众人围观喝彩。
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。
家乡的风俗
南靖的春节,是在土楼里度过的团圆年。这座古老的圆形建筑,承载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与温情。
腊月二十三,土楼里就热闹起来。家家户户忙着打糍粑,”咚咚”的敲打声在楼里回荡。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,粽叶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。楼中央的天井里,孩子们追逐嬉戏,笑声清脆。
除夕夜,土楼灯火通明。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了红灯笼,楼内的走廊上,一串串灯笼将土楼装点得格外喜庆。年夜饭是土楼里最热闹的时刻,几十户人家在天井里摆开长桌,鸡鸭鱼肉、山珍野味摆满桌面。老人们讲述着祖先的故事,年轻人举杯祝福,孩子们嬉闹着讨要红包。
正月里,土楼里更是热闹非凡。楼内的祖堂前,舞龙舞狮的队伍轮番上阵,锣鼓声、喝彩声此起彼伏。楼外的空地上,村民们搭起戏台,唱着古老的客家山歌。土楼的大门敞开着,迎接八方来客,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。
这些传承数百年的风俗,是南靖土楼里最动人的风景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。